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

    信息发布者:王九芳
    2019-02-13 20:01:28   转载

    1 存在的问题

    1.1 对立枯病认识不足

    相较于长江流域的棉农,新疆棉农防治立枯病等苗期病害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。近年来,新疆春季的低温阴雨使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增加,许多棉农还不能识辨立枯病,更不懂相应的防治方法;有的棉农仍在采用光籽播种,出苗后又未及时喷施杀菌剂,棉花出现立枯病死苗。2016―2017年在南疆、北疆棉田调查发现,发病死苗率最高的可达50%左右,造成严重减产。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可使用包衣剂以及破土齐苗时喷施代森锰锌、嘧菌酯、咯菌腈、霉灵等药剂1~2次,基本可以预防立枯病。

    1.2 对枯、黄萎病害防治不得力

    据新疆气象局气候中心2016年统计分析,近几十年来,新疆的降水量持续增加,年平均降水量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约150 mm增加到2016年的246 mm。统计分析表明,每10年平均增加10 mm。1961年至2010年,新疆年降水量明显增加,平均每10年增加速率为6.51%。新疆未来将保持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多趋势,再加上植棉连作年数增加,新疆棉花的枯、黄萎病有加重趋势。发病重的地块,棉花发病株率在80%以上,死苗株率在30%以上。棉农重治轻防,而枯、黄萎病防重于治。预防真菌的高效农药主要有:吩嗪α-2羧酸 (传奇1号)、嘧菌酯,百菌清、咯菌腈、戊唑醇、咪鲜胺、次氯异氢尿酸、异菌脲、霉灵等,建议在现蕾前,随滴灌滴施1~2次杀真菌的高效药剂预防枯萎病;在开花前,再随滴灌滴施1~2次杀真菌药剂预防黄萎病。


    1.3 防治棉铃虫经验明显不足

    新疆的棉铃虫比内地发生比较轻,但是近年来,局部棉田棉铃虫的发生有加重趋势。当地主要使用阿维菌素、甲维盐、毒死蜱等常规药剂防治棉铃虫,这些常规药剂在棉铃虫发生轻或二、三代时使用有效;四代棉铃虫或发生较重时,建议使用氯虫苯甲酰胺、氟虫双酰胺、乙酰肼、氟氯氰菊酯、氟氯虫腙等长效高效药剂,这些药剂在新疆市场备货不足。

    1.4 对盲蝽的危害认识不足

    盲蝽喜欢潮湿密闭的生长环境,因近年来新疆雨水增多,棉田密度大,盲蝽发生有所加重。棉农对盲蝽前期危害造成无头苗、破叶疯有所了解,但对盲蝽在中后期造成幼铃脱落或僵铃、僵瓣认识不足。可选用乙虫腈、呋虫胺防治盲蝽,在不是特别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菊酯类农药加上啶虫脒、烯啶虫胺等药剂防治。

    2 改进措施

    2.1 选择生育期适宜的棉花品种

    自2014年以来,寒流都提前到来,从北疆的沙湾到博乐,霜后经常看到部分棉株顶部还有一层棉桃不能正常吐絮,测产籽棉达 7 500 kg·hm-2,实产不到5 000 kg·hm-2。建议南疆、东疆种植生育期不超过133 d的棉花品种,乌鲁木齐到玛纳斯选择生育期不超过120 d的棉花品种,石河子到乌苏选择生育期120~123d的棉花品种,精河到博乐选择生育期125~128 d的棉花品种。

    2.2 播后土壤水分不足应滴灌出苗水

    棉花种子发芽需要吸收相当于种子重量60%以上的水分。播种时以0~20 cm土层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70%~80%较为合适,低于70%时则种子吸水困难,发芽缓慢,即使发芽也因后续水分供给不足而不能正常出苗;超过85%时,由于水分过多,地温低且空气不足,棉籽发芽出苗慢,容易染病霉烂。播种前,如发现棉田口墒不足,要及时人工造墒或实行抗旱播种,这是棉花种植的第1次关键灌水。现在北疆基本能做到播后滴灌,棉花出苗快而齐,为棉花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;南疆一般是冬灌或春灌压碱,播后不滴水,一般到6月中旬才滴水,造成出苗慢,苗不齐,有些棉田翻耕时,表层土壤被风吹干,水分明显不足。笔者在巴州、阿克苏地区调查发现,有些棉田播种后30 d才出齐苗。为此,建议播后及时架设滴灌设备,对于土壤含水量低于70%的棉田(手捏不成团)要及时补水,争取播后7~10 d内齐苗。有人力条件的地区建议试行双膜覆盖,保水提温,但齐苗后应及时揭膜,防止烧苗。

    2.3 重视盐碱地的改造
    新疆盐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%以上,盐碱地棉花出苗慢,死苗多,前期生长缓慢,后期贪青晚熟。除了灌水压盐(碱)外,还要重视以下4点以改良盐碱地:一是增施风化煤15 000~30 000 kg·hm-2,改善土壤团粒结构;二是适当加大播种量,稍推迟播种,播后及时滴灌强酸性(pH在4以下)水溶肥,中和种子周围的盐碱,加快种子出苗,确保棉田密度;三是前期多滴灌强酸性水溶肥,多喷施芸薹素、氨基酸叶面肥、锌肥,促进前期生长;四是中后期加强化学调控,防止疯长、贪青晚熟。

    2.4 重视对棉农栽培技术的培训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